上周,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公布了“三公经费”情况。媒体以“地震局预测经费不足公车1/13 ”、“国税总局公车费超13亿”、“质检总局近7成三公支出系公车消费”等醒目标题揭示三公经费不合理支出的触目惊心。其实,我对出现这种结果一点也不奇怪,我在《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》一书中早就指出,财政合理支出的前提是财政合理预算,中央一再强调,要推进财政预算公开,让老百姓清清楚楚地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、办了什么事,能够有效监督政府。可是,看到政府披露的财政预算才发现,这玩意儿老百姓根本看不懂。更让人生气的是,个别专家还振振有词地说,老百姓看不懂是正常的。这一句话足以证明我们距离财政民主有多远。
' F6 \( A' D$ a2 S4 \4 e) ~我真的不敢相信我们的财政民主竟然在黑暗中摸索了这么久。1951年颁布的《保守国家机/密暂行条例》规定,“国家财政计划,国家概算、预算、决算及各种财务机/密事项”属于保密内容,是国家机/密。 1997年,国家保/密局和财政部制定的《经济工作中国家/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》指出,财政年度预、决算草案及其收支款项的年度执行情况、历年财政明细统计资料等属于国家/秘密,不得向社会公开。2000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,代表们看到的部门预算资料上面都印着“秘密、会后收回”的字样。直到2007年,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“财政预算、决算报告”和“财政收支、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”列为公开的政府信息。这是第一个涉及预算公开的制度文本,但是各地政府并没有执行。
( R4 ], G7 W. y9 W: g3 m试想一下,如果我们的老百姓都能看懂政府的财政预算会怎样?2009年的时候,广州市财政局将广州市2009年本级114个部门的部门预算全部都公开并放到了“广州财政网”上。虽然“三公”消费还是没有被单独列出来,有些项目老百姓还是看不懂,但至少已经非常具体了,绝大部分是能看得懂的。比如教育局的支出,预算细致到每一所学校的各种支出。社保局的预算, 1个行政单位以及15个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都一一列出了。这是全中国第一个把财政预算公开出来的地方政府。虽然老百姓对其中一些支出提出了质疑,但大部分人对这种做法是持肯定态度的。( i1 S/ G- s' M4 U' H
之后,在离广州公开财政预算不到3个月的时间,财政部就下发了《关于进一步做好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》。在这个指导意见中,政府所有的支出被切成了23类,以前的114个部门被综合到这23类里面,地方政府要公开只能做填空题。这意味着什么?我举个例子吧,之前在广州市2009年公布的114个部门预算里面,我们能清楚地查到每个学校本年度拨了多少钱,现在呢,改成了教育总支出。也就是说,我们再也没有办法知道这些钱到底是怎么花的了。
2 u5 o4 E5 l) Z! v5 l更让人搞不懂的是,这23类里专门有一项叫“其他支出”,其他22项里面细分支出有12项都包含“其他支出”。在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门的财政预算里,“其他支出”竟然能占总支出的40%,这样的预算案老百姓怎么可能看得懂?各位是不是好奇,“其他支出”到底都包括什么?我们看看新华网2011年4月14日的报道:在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审计局的审计中发现,“其他支出”中有扶贫慰问、捐款赞助,但更多的是支付奖金补助、吃喝招待、参观学习等。而在2009年被调查的湖南省浏阳市广电局原局长的奢侈消费清单中,在足浴中心、餐厅包厢、西餐厅、水疗中心等的消费都是通过“其他支出”列出的
( o3 K% F& {4 c9 }】
; f: Y1 d3 Z8 ~( U1 Y# R7 `" [! p& f; y. ^6 f! }9 J+ K! @
" F V9 E8 j; t0 ^! m- t( O
" o" y, ^, M0 K; D. }/ e
|